幻影說戲 高雄市皮影戲館典藏精選圖錄

NT $ 475


博物館的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而高雄市皮影戲館則屬於類博物館群的地方文化館,除了展示教育與典藏的傳統功能之外,皮影戲館也具備推廣與研究的功能。例如,接受教育部委託辦理重要的民族藝術傳習工作、國中小學皮影戲推廣計畫、民眾皮影戲研習、協助傳統劇團巡演等。在館內也規劃皮影戲的定期演出,讓參觀民眾能近距離欣賞精彩、絢麗的光影戲。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是政府積極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展演活動和出版產業皆為含括的範疇。而本書即是集結兩個展覽的展示內容作為皮影戲館教育推廣和出版的延續,亦是呼應文化產業的「跨界合作,整合行銷」。每次的展覽從主題的設定,展品的搜尋、資料的研究到展示陳列的整體規劃,都需要耗費相當的時間與精力。而這兩個展覽的整體規劃與執行,以及展品詮釋內容與展示文案皆由作者們共同完成;本書的內容則是先前的研究成果之重新匯編與統整。

本書分為兩個篇章,第一篇為102年策劃的「誰是猴王?東南亞偶戲特展」,展期從102年的8月時至隔年的3月,為期8個月。展覽的地域範圍涵括台灣、印度以及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緬甸、越南、印尼等國的戲偶,展品類型則包括了皮影偶、懸絲偶、杖頭偶、扁木偶和水傀儡偶等,展品總計95件。展區劃分有「孫悟空遊臺灣」、「文明古國——印度」、「金色佛國——泰國」、「香料島——馬來西亞」、「萬塔佛國——緬甸」、「水鄉澤國——越南」、「千島之國——印尼」等,共計7個展區。

除了印度區的皮影偶是借自偶偶偶劇團的孫成傑團長、東華皮影戲劇團的張榑國團長以及石光生教授的3件展品之外,所有的展品皆為皮影館的典藏品與部分的教育品;而圖片的授權,則來自雲林縣政府、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的出版品,分別從《偶戲乾坤:1999雲林國際偶戲節活動專輯》、《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展2009:在水之湄——湄公河流域的生活與信仰》、2009亞太傳統藝術節《湄公河傳奇: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猴子王》DVD等擷取出適切的圖片作為圖版展示,共同架構出這精彩的篇章。

第二篇是以動物類的皮影戲偶為主題,「玩影幻獸傳說」的展期從102年的3月至當年的8月份,為期6個月。此檔展覽肇始於凡那比風災導致皮影戲館建築體受損嚴重,閉館整修後,於102年3月竣工重新開館的第一檔展覽。我們臨危受命,在近30天內完成展覽的策劃、挑偶、佈展與執行。展區區分為三大主題,包括家喻戶曉的「十二生肖馬拉松」,中國神魔小說裡超乎想像的「封神無雙之魔幻奇獸」,以及匯集各類可愛動物的「森林運動會」。

戲偶皆來自不同的地域,分別有台灣、中國河北唐山和山西的典藏品,相對地也呈現出各區域不同的特色、雕工、材質與色彩,共計74件的展品一同創造出一場充滿奇幻、新奇和溫馨的動物奇觀。展示的規劃重點皆是採用「偶來說戲」,作為呈現主軸,也就說,戲偶只是戲劇演出的載體,其真正的精神乃為戲劇本身。藉由挑選的戲偶來詮釋劇情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透過生旦淨末丑雜不同的腳色安排,讓戲偶隨著劇情而演出,觀眾則可進入以戲偶詮釋的故事情節裡,嘻笑、哀傷。在「誰是猴王?東南亞偶戲特展」中,主要講述的是中國最著名的神怪小說《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以及印度經典神話故事《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Hanuman)。

兩者在故事情節裡的表現手法:法術、妖魔等,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更是在地流傳經年的佳作。而「玩影幻獸傳說」系列中講述的是常民生活中的傳說故事「十二生肖獸」,以及運用中國經典神魔小說《封神榜》為引,演繹出的封神動物番外篇,內容主要是以神獸、妖獸為主角。

還有一則故事是作者編撰的「森林運動會」綱要,目的是作為區域主題的楔子。以偶說故事,是透過故事情節的溫度取代冰冷的戲偶展示,在閱讀故事之後,更能欣賞不同類型的戲偶之美。本書的出版是起因於作者執行「皮影戲館典藏文物詮釋暨出版計畫」中的工作項目,由於編輯的時程緊湊,若有疏漏之處,還請不吝指教。希冀藉由本書的付梓,讓更多的民眾能進一步瞭解、欣賞台灣國寶藝術之一的皮影戲。


高雄 故事 展覽 教育 主題